背景:日前,教育部网站披露了已经制定完成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部分细节。值得注意的是,这套方案将探索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如果此次探索能够成功,还能为接下来继续打破“一考定终身”取得经验。
观点1提防“英语不再重要”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当然是一件有利的事情,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但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一年多考是否一定会比一次性统考更有益于学生减负,也许各人有各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如果认为过去的考试制度容易导致一考定终身,需要改革,那是否意味着除了英语,语文、数学等科目也应该全面实行一年多考?
看样子英语改革的大势已经铸就,不论其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号,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对中国这个国家来说,“英语不再重要”应该是最不希望看到的影响。如果说过去人们学习英语更多看重其作为对外交流工具的价值,那么身处全球化时代,英语除了工具性价值,其承载和传播文化的人文性价值显然进一步得到了凸显。对青年的一生而言,英语毫无疑问十分重要。 (南都)
观点2回归外语实用功能
外语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所以是否需要考核外语,应当以是否实用为依据。对于用得上外语的群体来说,考核外语是必要的;对于用不上外语的群体来说,考核外语就无太大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高考将不再考外语,实际上是对于外语实用功能的一种应有回归。其实,不单是高考科目设置应当回归外语的实用功能,职称晋级等考试同样有必要尽快实现对于外语实用功能的回归。 (魏文彪)
观点3教改不应该只拿英语开刀
当前高考改革主张英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形式,这显然是扩大学生选择权、降低考试焦虑的积极举措。但必须注意的是,多次考必须对应多次录取才真正管用。如果多次考还是服务于一次集中录取,即选择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录取,这只是把“一考定终身”变为“多考定终身”。
从目前的信息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在考试招生分离上突破不大,还是在科目、分值、形式上做文章,而计划审批权、投档权、考试评价权还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只有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才可能真正实现考试社会化,社会化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评价学生的一方面依据,且不同大学可按自己的办学定位、特点提出不同的科目和成绩要求。在考试招生分离的框架下,中学获得自主教育的空间,也就彻底摆脱应试教育。
推行考试招生分离,必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有所放权,包括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专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