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报记者 吕蕴岚 关铭荣
本报讯 昨天,968111海都公众服务中心举办元宵亲子游园活动,30组市民家庭受邀来到泰禾红悦,在1个多小时里,一起学童谣,听民俗,猜灯谜,学剪纸。
热衷研究民俗的老福州石承水用童谣《姐妹看灯》,向孩子们介绍了福州元宵民俗。“元宵节”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形成。早在唐代,福州就是全国盛行花灯的十大城市之一,最热闹的灯市在南后街。福州过元宵的方言叫“做十五”,有吃元宵、猜灯谜、舞龙灯、送花灯、赏花灯、闹花灯以及烧花灯等民俗。
在福州方言中,“灯”与“丁”谐音,送灯意味着“添丁”。正月初七送灯日后,娘家人要给已出嫁的女儿送灯,大都由“亲家舅”(新娘的兄弟)将灯挂在甘蔗头上送去,祝福女儿生子添丁。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果女儿怀孕,则送“孩儿坐盆灯”,若女儿还未怀孕,则送“桔灯”,“桔”的方言发音同“急”,含有催促的意思。孩子出生后,是男孩的,外公外婆送“状元骑马灯”;是女孩的,则送“莲花灯”,一直送到孩子满16岁。正月廿九要烧花灯,意为过完年,要收心读书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