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要考核数字,更要环境本身
装不下
梁振英访粤凭啥零开支
打破“邻避效应”的僵局
□微语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考核数字,更要环境本身

 

N程阳

背景:日前,福建省环保厅与九个设区市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到2017年,全省环境空气中的PM10浓度要比2012年平均下降5%以上,福州要下降4%以上。(详见本报今日A06版报道)

今年以来,福州天空时而灰蒙,这让我们再难以沾沾自喜。签下责任书,治理大气污染迈出一步。

责任书将PM10作为约束性指标,并明确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但也有关心环保的人担心,大气防治会不会走上总量减排的老路。仔细琢磨,两者有一大关键变化,就是由考核过程到考核结果,由考核数字到考核环境本身。

“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但有时变成了玩数字游戏。文件里写着,COD(化学需氧量)减了多少,氮氧化物减了多少,但实践中,却出现“减排数据上去了,环境质量却下降了”的矛盾现象。

而此次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的对象是空气中的PM10,直接面向环境本身。现在,不管你在这个过程中要如何折腾,要减排污染物多少吨,还是要关闭多少黑烟囱,我只管结果,到2017年,PM10是不是下降了4%以上,而这个指标可以直接判断空气质量的变好变坏。

这种考核指标的转变,事实上就是站在了百姓的立场,顾及了百姓的直接感受。在这一方面,山东环保厅首先做出了榜样。他们推出了一套描述性指标,说水质好不好,就看河流里有没有鱼。说PM2.5,就看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对于环保工作,要考核的不单是数字,更是环境本身。或许,对于福州市民而言,到2017年,福州的PM10能否下降4%以上,可能也不重要,大家想知道的是,福州的天空是不是会更蓝了些,空气是否更清新了些。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