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开学临近,各大高校一波学费涨价潮再次袭来。据教育部数据,目前,天津、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宁夏等9省区市已经调整了普通高校收费标准,涨幅最高达76.7%;此外,浙江、广东、山西、安徽、内蒙古、青海等6省区正在启动调整收费标准的相关程序。(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观点一 学费不该“高歌猛进”
高校涨学费的理由再“充足”,也应顾及民众的感受。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公益事业,并非盈利机构。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高校不能成为赚钱的机器。高校学费的水平应考虑国民收入状况,如果高校学费上涨幅度超过国民人均收入上涨幅度,就是不合理的。而且,高校负债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人才培养成本并没有必然关联,当然不能用涨学费的办法来补这个窟窿。
那么,高校学费如何才能“涨停”呢?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解决教育投入亏欠是治本之策。其次,抑制高校盲目扩张,校园不是公园,在校园建设上的豪华奢侈,甚至奢靡必须避免和遏制。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兴建“大学城”使高校欠下的债务,政府应当“兜底”、乃至“接盘”。唯有如此,高校方能专事教学。
(南阳 刘英团)
观点二 涨可以但有前提
高校学费上涨,这个当然可以有。美国私立大学的学费,也向来是涨价不商量。各大著名的公立学校,学费也引领风气之先,不过,他们的学费不是想涨就涨的。涨价方案交到校董会之后,还必须面对各种质询、辩论与审议,即便最终同意上涨,往往也顶多追平通胀。
美国私立大学因为学费高,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和金额均远高于公立大学学生,高昂的学费并不会影响家境贫困的优秀学生就读一流的私立大学。
可见,大学学费当然可以上涨,但却必须以财务透明与监管公开为前提。而反观国内高校学费的上涨,作为公立大学,究竟获得了多少财政投入,生均经费与运营成本几何,往往是一本糊涂账。缺乏足够的财务透明度与严格的财务监管,大学学费的上涨,不仅显得相当随意,更难有说服力。
(南京 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