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今日时评·环球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节
百万重奖“清北生”
阿里走上讲坛苹果走下神坛
中美站在两种未来拔河的十字路口
公平,精英和百姓所指需相互妥协
“月饼福利”也需要边界清晰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平,精英和百姓所指需相互妥协

 

日前中央政治局关于改革央企负责人薪酬和规范职务消费的决定,以及国务院调整大学招生比例使之向中西部省份考生倾斜的要求,明确吹响了在中国社会全面推动公平正义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不断展现出来,它的最终目标显然就是一个“新中国”。

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较充分地实现公平正义,实际比发展经济的难度更高。原因很简单,公平是个相对概念,社会不同群体对它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国人对它的总体期待与全球其他社会相比即使不是最高的,也肯定是最高的之一。国家和社会提供实际公平的能力在这种期待面前会长期是短缺的。

中央正面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要求,并且将提供更多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明确方向之一,这是一个勇敢的决策。

必须指出,中国社会围绕“什么是公平”以及“如何实现公平”这些核心问题的共识并不多。比如公平究竟应当是起点或规则公平,或者应是结果公平,社会精英比较主张前一种,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多倾向于后一种公平。

客观而言,有相当多的中国精英对与百姓青睐的结果公平相互妥协并不情愿,民营企业雇员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对应了他们关于规则公平的理想,与社会最高收入阶层的攀比心理普遍存在。老百姓所主张的公平被很多人认为就是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则不相容的,一些知识精英和资本精英在舆论场上力挺公平,但他们所说的公平与老百姓所要的公平是两回事。

社会应围绕公平正义开展更为深入、尖锐的讨论,舆论场应允许代表各群体利益的声音发出来,不应乱打棍子。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实现公平正义的经济社会基础并不牢固,多创造些共识,哪怕多些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对实际推动公平正义都是非常宝贵的。

(据环球时报社评)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