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面对2015年的约750万名毕业生,教育部在10日发出通知,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同时,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各地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据12月11日《京华时报》)
正方: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有人担心,大学生创业没有经验。我不认同这个说法。谁一开始就有创业的经验呢,就能百分之百成功呢?如果因为不确定,就不去做,未免有些因噎废食了。
更何况,教育部的规定中,不仅要求高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等,还有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功率。
而说到大学生应该先学习,这更是个伪命题。在社会上创业,不见得就不是学习,甚至有时候比课堂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更加深刻。再说了,休学又不是跟学校彻底说拜拜,还可以回到校园继续上学嘛。而且在社会上打拼一段后,再回去学习,那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效果只会更好。总之,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一方面可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通学校与社会、学习和工作的壁垒,使高校培养更有针对性、更具实践性。(王攀)
反方:别被“激情催化”
应该说,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激发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方面有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应不应当推广大学生休学创业,值得商榷。所谓大学,学生汲取知识、完善心智、健全人格之良地。要搭建起支撑整个人生的根基,大学的时间很短,任务很重。创业不是凭空起楼阁,需要系统的知识、有市场的项目、冒险的心态和抗击打的心态。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首要之事还是夯实地基,而不是单凭热血,冒失前行。
总会有人举出比尔·盖茨与乔布斯的例子。且不说国情不同,单凭他俩的成功,也无法得出退学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两个老外的传说,姑且听之,可别迷信。如果确有创新点子,也做了市场调研,那就去闯吧。但如果本在懵懂彷徨之间,却被教育部门一通“激情催化”,半推半就地去创业,如此被“误伤”问题可就大了。 (杨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