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有医说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酷娃开“敞篷车”去手术
耳背不当回事 依伯差点老年痴呆
医生沿路“看相”认出三个病人
开学季,注意防控发热疫情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生沿路“看相”认出三个病人
脑瘤作祟,男子长得“着急”;附一医院今起成立垂体腺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

N海都记者 夏雨晴 通讯员 吴旻慧

海都讯 这些年,福州市民老孙(化名)有些郁闷,明明自己才40多岁,却因为显老,常被人喊“依伯”。照着镜子,他也觉得自己越长越丑,跟年轻时候像变了人。直到有一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江常震,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并建议他到医院检查,才破解了他的变丑之谜:患上了垂体腺瘤。像老孙这样被医生半路遇到的“幸运儿”,江常震手上还有两个,一个是20多岁的青年,一个是餐饮店打工的依姆,“因为这种病特征比较明显。”

老孙原本在附一医院附近的摊子上卖包点。去年的一天,江常震路过,看到老孙的鼻子大、嘴唇厚,手指还很粗,怀疑他是肢端肥大症型的垂体瘤患者。他上前建议老孙到医院查一查,却被拒绝了。

回到科室,江常震把此事告诉一位老专家。老专家特意拐到包点摊,买了几个包子再和老孙搭话。两位医生轮番劝说,老孙这才到医院做了垂体磁共振和生长激素水平检查。结果确认了江常震最初的猜想:老孙被诊断为垂体瘤,肿瘤分泌过多生长激素引起了他的肢端肥大症。

从术后复诊的情况来看,老孙恢复得很理想,不仅肿瘤切除干净,还像做了一场面部整容手术,显得年轻了许多。原本的高血压都恢复正常了,不用再服用降压药物。

由于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的“司令部”,因此垂体瘤患者会有各种不同症状。所以在初诊时,患者常常奔波于妇科、内分泌科等各个科室,容易导致漏诊、误诊。而在后期的诊疗中,多科室配合不足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2015年8月,附一医院成立了福建省首个垂体腺瘤多学科诊疗中心,于去年11月份向全社会开放门诊,每周一下午可看诊。今日,在院长康德智教授的领导下,附一神经外科发起成立福建省垂体腺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并将把多学科诊疗模式向全省各级医院推广,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能得到准确的诊疗。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