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署名肖鹰的文章,批韩寒影片《后会无期》是一部十足的烂片,同时称“天才韩寒”是一个辍学生假造的文化骗局,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肖鹰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称,自己长期致力于文化批评研究,《后会无期》上映后就去看了影片,觉得是“一部十足的烂片”,稿件系主动向中青报投稿,无人授意。
看了清华教授肖鹰在中青报上发表的倒韩檄文,非常惊讶。不是惊讶于他一贯的倒韩风格,而是惊讶于一个人在自己强烈情感的支配下,可以如此无视法律,如此对他人进行近乎于诽谤的人身攻击。
我虽然不认同肖教授对于《后会无期》的恶劣评价,但是言论自由,但说无妨。影片中的确有很多桥段上的模仿,但这样的做法在电影中实乃常见。张艺谋的《英雄》模仿了黑泽明的《乱》,《满城尽带黄金甲》山寨了曹禺的《雷雨》,近几年来最成功的模仿其实是《疯狂的石头》对《两杆大烟枪》的山寨。肖教授以此来指责韩寒抄袭,反应过激了,有明显的对方舟子的模仿。
很多人不喜欢韩寒的风格,觉得有些痞子气。如果从这种高大上的角度出发来批评韩寒,其实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肖教授在批评中夹带私货,他试图将至今无法证明的“韩寒代笔”作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引入他的批评当中。他完全没有提及,论证韩寒代笔的最得力证据不过是个别专家的个人分析,而且这些分析中还有大量的“神逻辑”。比如用了“肚皮”一词就一定是中年人,比如“韩寒文中描写的新华书店”与自己所认为在韩寒那个年代的新华书店不一致。所谓的“代笔”,始终没有结论和直接证据。
评价一部电影,用“猥琐”、“低级”这样的词汇最多只是刻薄,但评价一个人是“骗子”却涉及很严肃的法律问题。韩寒的风格很多人有理由不喜欢,韩寒也未必不是代笔,但在这个年代,请不要用运动的方式来搞臭一个人。一位大学的资深教授,更不要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老套路来批斗一个人。一部商业化的电影,有赞有黑本是常态,但由此折射出我们的社会在公共对话中“对人不对事”的老传统,却让人担忧。作为高校教授,我们有义务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做得更体面一些。
(19日,中青在线,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储殷,有删节)